一、校本课程的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目标的落实
1、课程架构:
自我管理课程(SELF MANAGEMENT课程)包含四大模块,三大课程类型,有必修有选修,以此来达成自我管理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序号 | 课程模块 | 课程类型 | 德育目标 |
1 | 三大实践项目(3Z项目) | 体验类 | 社会责任、自我规划 |
2 | 自修管理项目 | 自修类 | 自我意识、自我完善 |
3 | 心理主题课程 | 体验、认识类 |
4 | 公民与法律课程 | 认识类 | 法治意识、公民义务 |
2、课程的层次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整合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从理论、实践两方面,使我校德育课程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学生需求。形成分年级、分层次教育系列,使德育更具针对性。
德育目标 | 目标分解 | 教育目标 | 不同年级的分层目标 |
学会做人 | 基础 | 会健身心 | 会强体魄、会调压力、 会悦情绪、会树信心、 | 高一 | 认识自我、规范行为、适应融合 |
表现 | 会择言行 | 会明事理、会纳意见 会守纪律、会乐学业 | 高二 | 认识他人、发展内涵、健全人格 |
核心 | 会养品德 | 会择目标、会磨意志、 会修内涵、会健人格 | 高三 | 认识社会、提升素养、立志成才 |
3、课程的实施
(1)班会课: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心理主题教育课的实施,将高中三年的分层目标落实到各年级的心理主题教育课内容中,且细化为不同的主题,最终达到德育目标。详见下表:
心理主题课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
年级 | 内容 |
高一 | (1)心理品质《好习惯助成功》、《宽容的人》 (2)集体意识《我和我们》 (3)自我意识《发现未知的自我,寻找自信的自己》、《我爱我自己》 (4)心理压力《压力》、《做快乐的潜水艇》 (5)情绪管理《我的情绪我做主》 (6)学习策略《记忆力大挑战》 (7)人际交往《学会与父母沟通》 |
高二 | (1)感恩教育《拥有·珍爱》 (2)异性交往《有一说一之非常男女》、《心中有爱》 (3)生涯导航《你最看重什么》、《规划未来,放飞未来》 (4)心理压力《考试减压进行时》 (5)心理品质《学会宽容》 (6)学习动力《积极心理、激发潜力》、《走出“盗梦空间” 唤起曾经的梦想》 (7)意志品质《想到做到得到》 (8)习惯养成《好习惯成就你》、《习惯改变人生 梦想成于坚持》 (9)成长适应《“王子变青蛙”——我能重新定好位》 |
高三 | (1)生涯导航《我的未来我做主》 (2)心理压力《会调压力》、《跨越自我设障》、《压力=弹力》 (3)心理品质《温暖灰色心灵、践行诚信诺言》 (4)责任教育《我成人了》 |
(2)主题活动:我校将德育目标融入在各类活动中,以学校德育学期目标为主旋律,学生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
体验展示类 | 环境渗透类 | 社会实践类 |
(1)心理健康月 (2)社团嘉年华 (3)创新论坛 (4)科技文化艺术节 (5)值周体验 (6)爱心义卖 (7)我寝我秀 | (1)钱伟长精神 (2)“明德致远”校歌 (3)学校荣誉墙 (4)校史陈列室 (5)校友卓越榜 (6)文明寝室 (7)温馨教室 (8)八大自修室 | (1)志愿服务 (2)学生课题研究 (3)挂职锻炼 (4)职业体验 (5)国际交流 |
(3)微团队
基于班主任工作现状的需求,同时也是基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需求和学校德育管理理念转变的需求,学校创新性得成立微团队,解决微问题,形成微技能。
4、课程评价
(1)自我管理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三大实践项目在学生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已经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起到了暗示性和传染性的作用。我们看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2)自我管理课程的实施对转变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3)自我管理课程的实施在解决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提升对自我的认同、肯定,对高中生形成健全人格、确定发展方向、提高发展的联系性、稳定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学校整个发展目标为基石,就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学生,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改善教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模式。
1、学校心理课题研究
时间 | 课题研究促思考 | 课题成果促推进 |
2007年 | 《“自我意识金字塔”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 | 构建了自我意识发展金字塔,成为我校德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
2010年 | 《班主任心理主题教育课的实践研究》 | 完成了校本心理教材《心成长 新成长》,班主任心理主题教育课纳入课表。开发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渠道,创新班主任德育主题活动的模式。 |
2014年 | 《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高中资优生积极人格养成的实证研究》 | 将自我意识纳入到学生的人格系统中,在与学科教师的互动反馈中提升学生的“五自 ”,力图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 |
2、学校微团队与微技能研究
时间 | 课题研究促思考 | 课题成果促推进 |
2013年 | 《基于道德领导理论下的寄宿制高中班主任工作微技能的实践研究》 | 通过班主任微技能的培训的实践研究来推动我校班主任队伍的的专业发展。 |
2014年 | 《微团队的实践研究》 | 以普遍问题和学生现状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为活动载体,以专题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班主任专业发展,发挥学科德育的主阵地。 |
随着课题引领,逐渐形成上大附中德育目标的隐性化和德育方法的无痕化,以此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